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起过向海,知道那里是吉林省鸟——丹顶鹤的故乡。我随同延边摄影界的几位老师到内蒙古大草原进行野外摄影创作,途中专程来到了向海。
一朵待放的花蕾
向海地处内蒙古草原与东北平原相接处的松嫩平原西端。十九世纪中叶,这里是蒙古科右八王之一吐里吐里的属地,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坡的三条河流到这里失去了河道,蓄成大大小小的泡沼,滋润着大片芦苇沼泽和草甸草原,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向海成为百鸟繁衍生息的安乐窝。
向海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景观多样,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境内有220多种鸟类,有鹤、天鹅、白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黄羊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198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向海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时正在申请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曾在联合国环境保护发展大会上介绍过向海,引起了国际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东有长白,西有向海。如果说长白山是珍藏在“雪域王国”里的一块天然宝石,那么向海便是镶嵌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向海自然保护区正以其原始的、天然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招览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
美丽的丹顶鹤
向海,是吉林省省鸟——丹顶鹤的故乡。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可见到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和灰鹤等六种鹤类,占世界鹤类种数的40%,占我国鹤类总数的三分之二。鹤类,羽毛纯正鲜艳,体态潇洒高雅,韵姿清高圣洁,鸣叫宏亮悦耳,翱翔悠闲自在,舞姿优美动人。每当冰雪初融,草木乍醒时节,鹤类三五成群,从南方越冬飞到这里,全然不顾酷冬的余寒,频传秋波,谈情说爱,展翅对舞,萌发春情,给空旷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来到向海的第二天,我们便匆匆来到半散养仙鹤基地——鹤岛。在鹤岛,最引人注目的便属丹顶鹤。丹顶鹤,全身羽毛洁白,有素雅的黑色尾上覆羽,给人以纯朴整洁之感。尤其是画龙点睛般的头上一点朱红,使人肃然起敬。丹顶鹤常常引颈长鸣,蹈步对舞,它是留在科尔沁草原繁殖的三种鹤类之一,终日忙碌,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喂养宝宝。当秋风吹拂大地之时,丹顶鹤便集聚成大群,依依惜别自己生命的摇篮,留下声声鹤唳向南飞去。
纯朴的“鹤岛人”
向海的鹤岛上长年住着五、六个年轻人,他们是保护区安排在这里的驯养员和技术员,当时的年龄都不过二、三十岁。他们衣着朴素,言谈朴实,对外来人充满了热情。岛上半散养的十余只仙鹤,能在他们的专业手势和口哨声中,变化出多种动人舞姿。每当夕阳西下,驯养员便发出归队的哨声,野外玩耍的仙鹤们如同听到了“紧急集合”的号令,或紧张有序地跑回,或成群列队地飞回。此情此景,在大逆光下的镜头里显得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岛上没有电,饮用水是从盐碱地打出的,红红的,还有一种怪味,所以这里的工作人员喝蒙古红茶。他们住的是火炕,餐厅和厨房都在一个屋,且四面通风。我们在岛上吃的是他们亲手做的白面馒头和大米粥。出于对他们的答谢,我们在离开鹤岛的前一天,专门到附近农村买回了猪肉、蔬菜和酒,我还亲手做了一锅朝鲜族酱汤。晚饭我们都喝了很多酒,酒后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了起来,照明的蜡烛被晚风吹灭了六次。当谈到丹顶鹤和向海的将来时,他们个个兴致勃勃,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和对向海的美好憧憬。
鹤岛的夜晚秋风阵阵,梦中的仙鹤时而发出夜鸣。尽管充满电的警用电筒早已不亮了,但我躺在热炕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我在想:此次向海之行收获很大,自己不仅抓拍到了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丹顶鹤,更结识了这群纯朴善良的“鹤岛人”。不知何时有机会能再来向海、再拍丹顶鹤、再见“鹤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