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资讯
四川法院“三个课堂”推进法治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17-04-05 08:44:40 打印 字号: | |
  中国法院网讯 (聂敏宁 姜郑勇 黄兰 吴莹)  “广元两级法院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坝坝法庭’工作制度,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基层矛盾,也实现了法院审判与‘法律七进’、‘法治扶贫’的深度融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爱武对法院开展“坝坝法庭”这一审判模式点赞。而这只是四川法院打造法治教育“三个课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四川法院为积极促进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结合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着力打造法治教育“三个课堂”——把群众走进法院第一站的“诉讼服务中心”打造为“第一课堂”,把法院开庭审案的审判法庭打造为“中心课堂”,把深入乡村审理群众身边事的人民法庭打造为“巡回课堂”,通过法庭审理、诉讼服务、司法公开、文艺作品等多种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司法理念种入群众心间,促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诉讼服务中心:润物无声的第一课堂

  “诉讼服务中心居然还播放电影?”“这是法治微电影,正好在等待时还能顺便多了解一下法律知识了。”在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两名前来办事的当事人对大厅正在播放的微电影《微光》颇感兴趣。

  《微光》是以江阳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过的一起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江阳区法院将影片“搬”到诉讼服务中心进行展示播放,让更多前来办事的群众了解到“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刑事审判方针政策,感受到司法的温情。

  近年来,四川法院不断强化诉讼服务,全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各地法院还注重把法治宣传寓于诉讼服务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对来院群众进行法治教育。

  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了约300平方米的法治教育功能区,无门槛向群众开放。其中所宣传的法律知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建成以来,该功能区已成为眉山市的法治教育基地、法院“开放日”主要课堂,每年接待参观人员三千多人次。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积极引入律师进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峨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增设图书角,使群众从阅读中学习到法律知识……

  “把法治宣传寓于诉讼服务之中,围绕诉讼特点开展服务和宣传,让当事人在与法院的第一次接触时就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权威。”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介绍说。

  未来,四川法院将继续加大实体诉讼服务中心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新平台的诉讼服务体系,综合性地拓展法院诉讼服务范围,并与司法公开平台及其他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司法全方位服务。

  开庭审理:直观可视的中心课堂

  “现在开庭。”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起,一起公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案件近日在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当日审理的是原告上客车后,被车下一人持刀砍伤,请求法院判决运输公司赔偿医疗费等各项损失费的案件。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法官主持的焦点进行了充分举证、质证和激烈的法庭辩论。庭审过程中,法官着装规范,法庭秩序井然,庭审活动有条不紊。

  “这样零距离感受真实的司法,就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法制课。特别是宣判后法官的随案说法,让大家对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判决了解得清楚明白。”一位应邀旁听庭审的社区群众代表感慨地说。当天,应邀旁听的不仅有社区群众代表,还有14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近年来,四川各级法院不断深化“走进法庭听审判”等活动,坚持把每一次审判执行活动作为向社会各界和公众进行法制宣传的生动课堂。仅2016年,四川高院三次组织“代表委员进法院”集中视察活动,邀请64名全国、省代表、委员,到成都、乐山、眉山、广安等地视察法院工作,观摩旁听案件庭审,彰显了法院的公信与权威,突出了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以往法院的办案过程,只有涉案当事人和少数旁听群众才能看到。如今,庭审直播作为司法公开的一种新模式,让开庭审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让法律精神辐射到更多群众。

  2015年5月,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开省内法院之先河,开通庭审微博直播平台,庭审现场实现了音频、视频在线同步播出。此后,作为司法公开的新模式,成都、内江、乐山、眉山等地中、基层法院相继尝试视频直播庭审,其微博粉丝数量以千为单位快速上涨。超过50%的网友留言明确表达了对视频直播庭审的支持。

  据了解,四川省目前已有35家中、基层法院选择当地影响力大、普法意义强的案件进行庭审视频直播,案件类型在刑事、民事和行政领域均有涉及。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让更多不在庭审现场的网民感受到“看得见的正义”。

  除此之外,四川法院还通过与媒体合办“案件报道”栏目,做好审判、执行的“故事化”讲述。这些法治节目既有深度又有看点,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法律、法院、法官。   目前,全省22个市州全部实现法庭故事在当地广播电视台的常态化播出。

  人民法庭:深入人心的巡回课堂

  “在帐篷前一个国徽、席地而坐,就组成了草原上的法庭。每一次开庭,都有许多牧民围拢过来旁听。渐渐的,牧民眼中流露的不再是好奇,而是信任。”扎西邓珠是甘孜州石渠县人民法院扎格人民法庭的一名法官,经常主动邀请周边农牧民群众旁听案件审理。他告诉记者,虽然向当地群众解释说明法律义务和责任颇费精力,但至少藏族群众有了遇到矛盾和不公找法院裁判的意识,法律观念在藏区逐渐深入人心。

  在甘孜藏区,这样的巡回法庭搭在那里,案子就审到那里,法律服务就送到那里,普法功能就延伸到那里。甘孜州两级法院始终坚持藏汉双语普法教育,充分利用农闲时节、转山会、虫草采集期等节点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印发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和睦四瑞”法制宣传画,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3万余册,覆盖群众4万余人(次)。

  国徽一挂,小桌一摆、板凳一坐,一个法庭就齐全了;接下去,就是坐“堂”问案。这个“堂”,有时是农家门口,有时是村委会的大院,有时是田间地头……在四川,不管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这样的“坝坝法庭”随处可见。法官走进乡村审理案件,与老百姓坐同一条凳子拉家常,让当地群众能够直击庭审现场,实现了案件审理与普法宣传的有机结合。

  “各位老乡,听了今天的庭审,你们对这个案子有没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法官,刚才你说的什么无过错责任,我们不懂,请你再给我们解释一下。”这样的一幕发生在广元市利州区嘉陵社区。

  这是广元法院特有的“庭审间歇十分钟”互动时间。巡回法庭每次在案件审理的庭审间歇,都会专门留出十分钟,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旁听的群众进行交流互动,请他们就案件相关的问题向法官提问,法官再一一解答。

  “老百姓不懂法,说不定要吃很多亏,上很多当,跑很多冤枉路。而法院的庭审十分钟间歇互动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学习机会。”前来旁听的刘阿姨感叹道,“现在法院就在家门口审案,咱老百姓也可以参与进来,既可以听还可以问,学到了法律还长了见识。”

  除了在百姓家门口审案,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互动。峨眉山法院还将法庭搬到了旅游纠纷案发地现场,将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在峨眉山景区入口停车场,峨眉山法院旅游巡回审判车缓缓驶来,当事双方与审判员、书记员、旁听游客上车坐好后,一起旅游纠纷案件就这样在车上开始了公开审理。审判员当场将案件审结,让原告游客在第一时间拿到赔偿款。

  “这个审判模式新颖、高效,最主要的是让我们这些游客学到了在外旅游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名主动参与旁听的外地游客认为自己不虚此行。

  法治宣传需要落地生根。如今,在四川省的“法院版图”上,人民法庭的坐标在每一处需要法治的地方都留下了印记。近年来,四川法院在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等建网布点,全面构建了“咨询服务、就地立案、即时调解、以案释法、现场普法”的便民利民模式。广大法官深入田间地头、乡场院坝开展巡回审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服务,逐步实现了“群众不出乡镇就能打官司”的目标。法治的精神、理念,就在一次次巡回审判中播种于人民群众的心坎。
责任编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