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白城中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党委领导
形成多元解纷新格局
白城中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将“万人成讼率”指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推动纠纷化解从法院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构建府院联动机制,联合市政府共同下发《关于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将推进纠纷多元化解作为重点任务,白城市两级法院均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引入调解组织、调解人员开展纠纷诉前化解工作,促进诉源治理、社会治理。截至目前,白城法院共成立诉前调解工作室10个,对接调解组织11个,聘请人民调解员、法援律师、退休法官等调解人员143人。
坚持内外联动
建立多元解纷新机制
白城中院将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方法,夯实党组负总责、院长亲自抓、班子成员全员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督导调度,确保工作扎实开展。认真落实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高院《关于加强和规范诉前调解工作的规定》,立足白城实际规范诉前调解流程,制作了《诉前调解征求意见表》《诉前委派调解函》等程序性文书,对完善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健全诉调对接制度、创新诉调对接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白城市两级法院还加强了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的协调联动,完善了诉讼与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的有机衔接,在家事纠纷、交通事故、物业管理、消费维权、环境保护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与司法、工会、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对接机制,大力推进类型化、专业化纠纷化解机制建设。
坚持统筹协调
搭建多元解纷新平台
白城市两级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结合本地区纠纷类型特点,搭建各种富有特色的类型化纠纷解决平台,实现了组织网络、工作机制、调解程序、调解效力的有效衔接。建立与工会组织的合作机制,成立白城市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关系,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白城中院在吉林省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总结推进会上做了经验介绍。构建“法院+金融机构”工作模式,成立白城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制定《白城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管理办法》,有力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深化道交一体化改革,与交通管理、保险机构等部门加强工作衔接,建立交通事故案件在线化解平台,提升多元解纷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网上枫桥经验”。建立与妇联组织的对接机制,签署《关于建立家事纠纷联动机制的合作备忘录》,针对家事纠纷开展诉前化解工作。
坚持延伸服务
拓宽多元解纷新途径
优化人民法庭布局,在全省率先完成人民法庭迁出工作,人民法庭由24个增加到28个,建立巡回审判点51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延伸司法功能,综合运用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等形式,推进“无讼村屯”建设。今年以来,白城全市人民法庭办结案件5355件,服判息诉率为93.75%;开展巡回审判612次,7000余人旁听庭审。坚持普法“六走进”常态化,上半年开展普法宣传85次,受众8223人。扎实推进“人民法庭进网格”工作,通过人民法庭法官进驻乡镇(街道)综合治理网格,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平台作用和法官专业司法优势,加大对基层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目前,白城全市人民法庭均已完成进驻工作。积极开展诉前调解,人民法庭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当事人适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法官调解等非诉方式进行化解,促进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的纠纷化解合力。
坚持规范管理
实现多元解纷新发展
建立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将诉源治理情况逐月量化考核、综合排序、定期调度,对工作开展不力的法院专项督导、加强研判、限期整改,层层压实责任。将诉前调解指标纳入审判管理系统,将多元解纷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设定案件导出率、导出调解率、案件速裁率等考核指标,确保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改变单纯以办案数量作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工作导向。切实转变理念,坚决破除“办案越多越好”的固化思维,白城中院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推动案件精准分流,合理界定简案范围,努力构建分层递进、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分调裁审”配套体系。对于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矛盾纠纷即时分流到各专业解纷平台,由专业调解人员进行诉前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速裁快审团队就地开庭审理、当庭宣判,实现了案件的快审快办快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