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院要闻
辽源中院荣获2024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创优、2024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创优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24-12-26 09:52:47 打印 字号: | |

12月19日,由新华网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等学术支持,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暨2024社会治理创新分享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现代化等议题,结合实践案例进行经验探讨、对话交流。

此次大会,吉林省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推送的《以综治中心为纽带 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基层最深处》成功入围,被收录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汇编(2024)》中,辽源中院同时荣获2024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创新创优、2024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创优荣誉称号。

近年来,辽源中院紧紧围绕省委政法委、省法院和市委政法委关于综治中心的建设要求,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指导各基层法院积极投身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和运行,并将人民法院“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融入综治中心工作,以司法之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法院报》等媒体推介。

整合县(区)层面专业调解力量 打造纠纷化解“主阵地”

组织各基层法院组建审判团队进驻各县(区)综治中心,结合标准化法庭建设要求,优化中心软硬件设施,每个县(区)综治中心均设立诉讼服务窗口、诉讼服务室和智能审判法庭,综治中心网络平台与法院通过专线与数字法院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通互联。入驻中心的审判团队通过一站式接收、多方面调处、全链条解决等方式和“人民调解+案件速裁”等模式,对民商事纠纷实行全面解纷。

用好乡镇(街道)层面承上启下功能 筑牢纠纷化解“桥头堡”

辽源市30个乡镇、17个街道均成立了综治中心。各基层法院按照属地原则,选派庭长、副庭长进入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法官联系点47个,其主要工作是解决处理综治中心网络平台派发的调解任务,总结乡镇(街道)和辖区村(社区)综治中心法官工作情况,对下级综治中心纠纷化解不成功的案件进行进一步梳理和二次调处,将辖区难点问题向县(区)综治中心和县(区)法院汇报。

发挥村(社区)层面基层联动优势 壮大纠纷化解“生力军”

贯彻落实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要求,将诉前调解与各村(社区)综治中心网格治理体系有效对接,构建“对接关口前移、多方联动调解、分类专业调处、调解贯穿全程”的全新源头治理工作模式。各基层法院共指派65名员额法官与562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全对接,吸纳1246名网格长、387名调解员、584名群众代表,主动对接公安机关驻村(社区)592名辅警,形成了法官进网格“1+3+1”解纷工作机制(一名员额法官+网格员+调解员+群众代表+辅警)。

激发“总对总”机制在线诉调作用 当好纠纷化解“排雷手”

坚持以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在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机制框架下,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融入各县(区)综治中心工作,在综治中心设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中心,择选专人办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依托人民法院线上调解平台,与有关单位协同化解本领域、系统的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促进综治中心纠纷化解提档升级。

辽源地区各基层法院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在综治中心打造立案、分流、调解功能,促使纠纷化解更有效,2020年8月以来,四个县(区)综治中心审判团队共受理诉前调解案件2339件,诉前调解成功1914件,司法确认486件,受理民商事案件1590件,开庭审理案件466件,通过“总对总”化解纠纷161件,占受理“总对总”化解纠纷总数的46.8%。全市法院借助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1083次,排查矛盾纠纷844件、化解各类纠纷702件、普法宣传291次、巡回审判254次,创建“无讼社区”3个、“无讼村屯”42个,纠纷就地化解率持续提升。

接下来,辽源中院将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深化与各级综治中心的协同合作机制,持续优化资源整合,不断提升辽源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努力为构建和谐稳定、法治有序的社会环境贡献更强大的司法力量。



 
来源: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吉林高院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