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通化县人民法院秉持“如我在诉”服务理念,通过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系列举措,不断拓宽便民、利民渠道,推动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实现了从“多趟跑”到“最多跑一趟”甚至“不用跑”,真正让当事人感受到诉讼服务的“温度”和“速度”。
畅通讨薪维权渠道,紧盯群众急难愁盼
“您好,我想立个案。”
12月23日,立案庭干警收到了一份长达5页、罗列原告共计 35 人的民事起诉状。工作人员仔细梳理后发现 35 名原告均是讨薪的农民工,他们推选了两名诉讼代表人来法院提交起诉材料。
临近岁末,正值工资结算高峰,落实和保障好农民劳务费是关系民生的大事。面对沉甸甸的起诉材料,立案庭干警当即开展审查工作,经过仔细审查发现缺少四份材料。考虑到这4名原告均居住在距县城几十公里的乡村,天冷路滑,往返不易,立案庭干警主动添加其中一名原告的微信,让其将材料通过微信上传,然后帮助其打印。在收到完整起诉材料后,立案庭干警迅速出具受案手续,引导当事人正确填写,并辅助当事人进行网上立案。
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当日便完成了立案并移交承办法官,法官了解到被告恰好在当地,且有调解意愿,便在征得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展开了调解,经过紧锣密鼓的沟通,次日双方当事人便达成一致调解意愿,承办法官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至此,这起案件得以在两日内得到妥善处理,原告们满意地离开了法院。
热心登门调解,打造“适老”诉讼服务
近日,立案庭干警接到了当事人杨某的电话,其表示,五年前经人介绍与郭某相知相恋,继而在通化县民政局登记结婚,两人均系再婚,后二人因琐事争吵感情亦日渐淡漠。三年前二人开始分居,杨某回到沈阳老家,现在想咨询如何起诉离婚。
经了解,双方当事人均为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且郭某因去年做过手术,行动非常不便。于是,立案庭干警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了人性化的“适老”诉讼服务,一方面添加当事人微信,指导当事人修改起诉状并引导其参与视频调解;另一方面启动“特殊人群服务通道”,上门开展调解服务。
在调解员与法官的多番沟通下,双方当事人就离婚事宜达成和解。随后,法官及法官助理携带调解书、调解笔录等材料驱车赶往被告郭某所在的养老院,详细讲解案件办理过程,并现场指导其正确填写地址确认书等。
郭某表示,对曾经失信于杨某,没有按约定去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的事表示歉意,“感谢法官和调解员,不仅调解了我们双方之间的离婚纠纷,还耐心疏导,消解了我们对彼此的不解和埋怨。”
抓好督促履行,推动案结事了
今年10月,立案庭法官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原告张某表示,被告李某已逾期2年没有偿还借款,李某常年在外地打工,张某曾多次前往李某在本地的住宅,均无功而返,张某亦不知李某目前在外地的具体住所,为此,张某困扰了很久。后来经过法官耐心的调解,双方终于在线上达成和解协议,约定李某于2024年12月18日一次性偿还张某全部借款。
本着“案结”并非终点,“事了”才是目的的想法,法官在履行期限届满前的7天,电话提醒李某不要忘记还款时间,不要破坏掉朋友间多年的情谊。12月15日,法官收到了李某发来的微信,其表示已将全部借款还给原告张某,并上传了转账记录。随后,法官立即与张某核实具体情况,在得知被告李某提前三日足额给付借款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与原告张某的回访中,法官了解到其还经营一家建材商店,遂以此案为例,提醒其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日常经营活动,如有顾客赊销货物时,务必留好欠条欠据、注明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身份信息,约定好纠纷处理方式。张某对法官的真诚帮助连连道谢。
接下来,通化县人民法院将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全力提升案件办理的“速度”与“温度”,打造高效便民的优质诉讼服务窗口。